裕廊工业园模式解读Ⅱ|成功的产业转型蜕变


2018.08.17 10:50:36 阅读:1097 报告下载

前言:亚洲4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裕廊工业区,通过承接西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人均GDP连年增长,迈出了大国崛起的第一步。但其实,裕廊工业区闻名于世,被东亚各国广泛传颂仿效,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如果没有经历转型,或许裕廊正与现在奄奄一息的老工业基地同病相怜!”以李光耀为代表的决策高层早已清醒地意识到:“劳动密集型工业只是过渡时期的措施,裕廊工业区的未来仍要着眼于提升经济效益和制造高科技产品。”


方升(园区大会)认为,中国要借鉴裕廊的,不仅是开发初期“单张蓝图绘到底”的精密规划和一举扭转区域颓势的短暂成就,更应学习裕廊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区位、资源禀赋特点,细致分析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抓住时机调整园区产业结构方向的战略定位。

                                              

u=3778348070,402437378&fm=173&app=25&f=JPEG_副本.jpg

60S与80S的新加坡


新加坡80S经济局势


20世纪中叶,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之下,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印度等东方大国与美苏间的微妙关系,直接决定着西方国家对亚洲区域的产业输出导向。而新加坡偏偏又属外向型经济,是最容易受到美国亚太经济政策影响的区域之一。


商务成本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新加坡的用工成本持续增加。60年代新加坡所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走向下坡路,国内劳动力供应一度处于紧张状态。而此时,中美关系得到初步缓和,西方国家开始调整东亚政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加坡周边国家,普遍以较低商务成本吸引走了大批原本中意裕廊的欧美投资者。


针对这一问题,李光耀曾坦然承认:“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有机会是靠别的国家的失误。如果60、70年代的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或菲律宾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新加坡根本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石油危机

1974年,全球性石油危机爆发,能源与矿产等资源价格水涨船高。欧美发达国家被迫进行产业调整,大幅压缩了重化工行业的利润空间。为降低运营成本,西方国家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来抵御能源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并纷纷选择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化工和造船等向外转移。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亚洲四小龙成为首选之地。


u=611623888,3853674035&fm=173&s=DCC27223449371C84A154DD20100C0B1&w=640&h=400&img.jpeg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已经不再局限于资本密集型,而是逐渐扩展到了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部分已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密集型产业。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中国为首的东亚诸国,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亚太区域的石油市场迅速扩大,石油消费也在持续增加。亚洲地区急需优良的石油供应基地。


总体来说,80年代初的新加坡,因商务成本提高,导致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无以为继。但石油危机的及时出现、欧美国家的成本攀升,却反而给予了岛国一条崭新的出路——通过承接西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摆脱国家经济危机。

 

裕廊园区产业定位


经济基础


幻灯片7.jpg


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慢、投资效果也慢。产量同投资量成正比,而同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数量成反比,刚好契合80年代新加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实国情。此外,1979年,新加坡人均GDP近4000多美元,即将达到中等国家收入行列。裕廊工业区要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更深层次的工业化,首选也必然是效仿西方国家19世纪的老路,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

 

交通优势

新加坡能源极度匮乏,裕廊工业区能成为化工中心,最主要是得益于其交通区位优势。新加坡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是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航道要冲,同时新加坡把持着南海、爪哇海与马六甲海峡之间交通的咽喉。


下载1.jpg


因此,新加坡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再加之80年代东亚各国对石油产品的渴求,新加坡完全能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与海运条件,大力发展港口航运建设,从转口贸易港起步,积极吸收跨国资本来发展炼油工业。(顺便提一下,中国研发新能源汽车,一定程度上就是为避免新加坡马六甲海峡的石油供应被西方掐断。)


人才培养


图片2.png


产业转型,除了园区经济实力以外,人才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李光耀作为教育实用主义理论的奉行者高度重视为促进新加坡产业发展转型培育特定的人才语言方面,由于80年代新加坡的产业定位仍以承接外资为主,英语肯定是必修课,华文反倒退而求其次。

 

正如李光耀专访时所说:“我们吸引大批半导体厂商来新加坡设厂,使新加坡成为生产电脑和电脑周边产品的大規模中心,这些跨国厂商来自日本和欧洲各国他们都讲英语。”(当然,李光耀此举也有亲西方、博取美国认同、留住西方产业的政治考量在内。)

 

高等教育方面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合并成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后,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学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大学(NTU),为急速腾飞的新加坡经济培育工程专才。在新加坡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二十年里,可谓NUS和NTU两所公立大学并驾齐驱,为园区初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人才供应基础。


裕廊园区载体建设


差异化设施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jpg

 

20世纪60年代,由于裕廊以出口加工业为核心,园区建筑多为标准化厂房设施。可到80年代的技术、资本主导阶段,裕廊管理局为扶持产业发展,启动了10年的总体规划,即有所针对性地在综合启动区以外另起炉灶,为那些符合条件的高成长型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区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配售中心,将罗央开发成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

 

在裕廊岛上,新加坡政府以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一家企业的产品或许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关系,产生巨大的产业链整合效应。左邻右舍的10家企业互供超过17种原料、产品和服务:这个工厂的产品成为那个工厂的原料,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使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的同时,又与工艺技术上和产品供求上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企业联合起来,极为便捷地买卖原料和产品,创造生产协同效应,由此发挥出极大的一体化优势。


图片3.jpg


与此同时,李光耀还沿用了大英帝国自由贸易传统,不干预石油行业发展,还推行了包括优惠税制、简化政府审批等在内的一批自由贸易措施,如自由港政策、对中转货物提供减免仓储费、装卸搬运费和货物管理费等,让投资者有利可图。甚至70S石油危机时,李光耀明确表示,不会干涉原油储备的出口此举赢得了石油巨头们对新加坡投资环境的极大信心


u=470190237,1968425951&fm=26&gp=0.jpg


辅助产业支撑

石化工业离不开辅助产业的支撑。这些辅助性产业的存在,是为集聚区内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当裕廊岛上石油化工产业逐渐兴起同时,服务于原油及石化产品物流仓储业、公用服务设施、设备安装维护等的延伸性产业就在岛上迅速发展起来,为新加坡石化行业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各种服务。


图片4.png


裕廊岛的原油和液体仓储分为两大类:业主自备储罐和专业第三方仓储。与我国炼油石化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建设码头和储罐不同,裕廊岛炼化企业的码头和储罐主要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裕廊岛上的石化产品多以液体为主,管道运输是最为经济快捷的运输方式。因此,与化工配套的物流园区应运而生。这些专业的物流设施和服务是石化企业日后在新加坡集聚不可或缺的条件,其中主要包括大型油轮码头、管道和仓储设施等。另外,这些物流公司也都拥有自己的深水码头,从 5000 到 20000 吨的码头比比皆是。


安全管理体系

工业污染是石化重工业回避不了的问题。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都曾有过震惊世界的工业污染事件,可毕竟只是大国内部一小片区域,有缓冲的余地。但新加坡南北跨度23千米,东西跨度46千米,国内纵深偏小。如果化工项目产生污染,风向一旦有变,那基本要举国不宁啦!新加坡裕廊在环保问题领域,是绝不容许出现任何一点闪失的。


安全环保首先从规划开始。裕廊工业区在整体开发过程中,对园区环境问题进行了合理而妥善的规划。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正如新加坡环境局工程师所说,“重化工并不可怕!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土地规划,找好发展工业的合理选址;同时确保有足够的土地来作为环保基础设施,如排水设施,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等,要把环保措施做在前面,规划好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缓冲区。”


此外,规划方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了10%土地作为公园和风景区建设,现已建成10多个公园,包括世界著名的飞禽公园、中国式公园、森林公园等。裕廊岛因此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为保护投资者的资产,裕廊岛上还建立了完善的安保体系,其中包括陆海空三位一体监控。裕廊岛在详细审核工业用地申请时,要求工厂只能在工业用地内,推行无污染科技: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品及产生废料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裕廊岛发展化工产业的几十年间,新加坡的空气质量仍然保持良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悬浮微粒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在美国环保局证明的可接受范围方升(园区大会)认为,园区环保是21世纪正面临产业转型的中国最不该忽视的细节,裕廊经验值得内地制造业园区深入剖析一番。


新加坡科学园

除资本密集型产业外,裕廊为承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在1981年开始动工建设新加坡科学园。园区位于裕廊的西南部,同样也在综合启动区之外。科学园被精心安排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国立大学医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院邻近的地区,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人才资源获取。1987年,随着高速公路的竣工,新加坡科学园与城市中心、港口设施、国际机场、裕廊其余工业区域联为一体,园区拥有了四通八达的运输体系。


下载2.jpg


新加坡科学园的土地租赁也较为灵活,80S分为两种形式。有特殊要求需自建厂房的,园区运营商为其安排齐全的工业用地,而那些希望迅速投入业务工作的公司,则提供一批刚建成的单元房,并拥有特殊的设备以供租赁。


为保证园区内部产业生态,新加坡科技园一反60年代的来者不拒,对入园企业有着严格的把控。而且尽管接纳标准规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但园区仍强调逐个审查。每一个单位都要与其筹办的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查,决不能按某一条标准来审查其优势或不足


裕廊工业区80S成效


产业发展

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凭借在炼油界的地位和出色的功能环境规划,加之裕廊岛上的石化产品多以出口为主,便利的运输为岛上企业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功吸引到了各国石化巨头投资设厂。1980-1990年间,先后设立了菲利普斯新加坡石化公司等8家公司,石化产业集群在新加坡初步形成。


到90年代,填海造陆方式衔接而成的裕廊岛工业区已发展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炼油中心,岛上有亚太地区最大的油库——环宇油库,容量达230万立方米。裕廊岛工业区成为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和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为21世纪新加坡大型跨国石化企业的猛增和完整石油和化工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充足的产业基础。


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新加坡以及东南亚首家硅晶片制造厂在80年代初期建成。苹果电脑公司1981年开始在新加坡生产个人电脑,1982年又增加了光盘驱动器的生产项目。1984年,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每年投资达到17亿新元。电子产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加,电脑技术知识不断普及,电脑运用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到1985年,已经有超过15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从事电子产业或电脑配件的生产任务。


幻灯片8.jpg


经济腾飞


幻灯片9.jpg


幻灯片10.jpg


根据表中所示,除了1985年出现负增长以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率达8.5%,真正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注:1985年的负增长,是受国际贸易不景气,出口产品减少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第二大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中心第一大计算机磁盘制造国,金融、航运、物流等服务业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在世界的东方,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多元经济结构就此成型。但必须注意,此刻的新加坡离世界级发达国家尚有一定距离,中国、印度的飞速崛起也对其构成隐隐的威胁。新加坡能否摆脱中等国家收入陷阱,彻底成为世界级发达国家,仍需期待再一次的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