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培训 | 生物医药产业园简述


作者:吾十三 2021.08.30 11:50:18 阅读:1813 报告下载

一、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兴起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高新技术区而生,虽然起步较国外晚了将近30多年,但是从9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共批准成立了16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园区67个,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基础。其中,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药谷、苏州BioBAY、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等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历程回顾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概念于上世纪60-70年代最早从美国兴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生物科技产业,主流高校开始设立生物科技研究机构,1975年美国北卡地区的三角洲研究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医药园。1990年代以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亚洲生物医药产业起步,逐步形成了美国领跑、欧洲第二、亚洲第三的世界格局。

图片1.png图生物医药园区发展历程

时间

具体说明

90年代

国家做出了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

2006

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的1300多家省级开发区中,有300多家涉及生物技术专业

2009

新成立的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十一五”时期

国家发改委分4批建设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逐步在全国培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促进生物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

“十二五”时期

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期,生物医药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强大引擎,将加快生物产业向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2015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入重点支持的10大领域。

“十三五”时期

《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提出,要提升生物技术原创性水平、打造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强化生物技术产业化。其中,“强化生物技术产业化”目标指出,要加快生物技术专业化高新区建设,打造10-20个产值过100亿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及5-10个产值过100亿的生物制造专业园区。

20世纪90年代:伴随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生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19888月,国家开始实施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从1991年开始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生,2009年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这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目前,我国共批准成立了16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园区67个。

“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分批建设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进一步集聚

为了更好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分批建设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促进生物医药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批准时间表

2005年第一批(3个)

石家庄基地、长春基地、深圳基地

2006年第二批(4个)

长沙基地、广州基地、上海基地、北京基地

2007年第三批(15个)

青岛基地、武汉基地、成都基地、昆明基地、哈尔滨基地、重庆基地、德州基地、泰州基地、郑州基地、通化基地、南宁基地、西安基地、天津基地、南昌基地、杭州基地

“十二五”时期至今: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基础

2005年国家发改委开始认定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州、哈尔滨、石家庄、济南、青岛、通化等地兴起了近百家生物基地园区,园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其中,在“十二五”时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纷纷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逐步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区域主导产业。其中,北京市通过重点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等“五个重点支持”、“十病十药”资金专项等“两个专项”及相关保障措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为北京市主导产业之一。上海市出台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上海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制造基地之一。天津市提出打造三大产业集群,最终带动1000亿元产业规模的战略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国家工信部等六部委印发《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需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区。在国家顶层设计战略要求指导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逐渐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分类

我国三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类情况

产业集群类型

代表集群

集群发展条件

资源禀赋型

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丰富的生物资源

生产制造型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产业集群为重点)

区域内产业链完善、具备区域优势、产品结构丰富

科研驱动型

上海张江药谷

拥有较多的研究机构、高校等

三、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特点

1. 区域集中度高

从产业园区分布区域角度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呈现出地理选择性,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人才聚集度高的地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初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珠三角地区,由于其经济水平较高、研发创新能力较强、投融资环境较好吸引了众多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形成产业园区。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长沙、成都等内地省会城市以及东北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先后步入了成长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核心,以珠三角、东北地区为重点,中西部地区点状发展的空间格局。


图片3.png

2. 运营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园区运营管理是指对园区主要运营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不仅仅是指园区的招商引资以及物业管理。目前,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和企业投资开发两种类型。前者由政府投资开发,由专门成立的园区管委会管理运营,通过创新型企业孵化、重点企业培育等形式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同时为园区搭建包括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在内的创新资源。

后者又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投资开发两种形式,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土地一级和二级开发运营、产业服务、产业投资等业务布局,实现盈利,典型的代表为上海张江高科;

政府主导型模式大多采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企业投资开发型模式大多采取“政”、“园”分开形式,其特点为市场化程度高,运营机制灵活。

由于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较大,通常一个市就是一个大型的生物园区建设基地,其启动运营资金也大部分来源于园区落地政府的税收收入,可以看出这种类型下的园区资金实力相较企业投资运营的园区要雄厚得多,因此从市场上运营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模式占比情况来看,政府主导型模型占比较大,为68%

3. 同质化程度较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生物医药园区建设项目前期大都会投入巨额的建设资金,其规划的园区的大小均以百亩为计量单位,往往设计规划出来的园区都会出现“大”、“空”等奇怪现象,并且同质化程度很高。

主要表现在:园区规划层面,各地规划发展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出现了相似现象;具体政策上,各地园区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等政策并没有本质区别,其差异主要在优惠力度上,形成了政策的“价格竞争”。园区的同质化发展会导致园区加速产能过剩、低水平竞争和削弱区域竞争力,影响园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作用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附加值、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它聚集化发展的特性,因此以园区的形式聚集,可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快速获取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从而促进其成长。

目前,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园区的发展,并形成了诸多生物医药聚集区。生物医药园区凭借其在产业聚集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汇聚技术、资本、人才资源,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图片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