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山一把锁 | 2025.03.14 09:45:36 | 阅读:104 | 报告下载 |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高新区、开发区,甚至是一些县市区域,开始频繁出现大量“空心”园区。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用“有利益一哄而上,有责任一哄而散”来形容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早期,全国各地都在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催生出了大规模建设写字楼的风向;随后,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各类生物医药、光伏园区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可是,大量园区的出现并没有带动想象中产业发展与经济腾飞,反而带来了让人头疼的高空置率问题。
现在,低空经济大火特火,全国又掀起了一场建设低空经济园的热潮。
接下来,低空经济是否会重蹈办公楼、生物医药园、光伏园的覆辙,继续上演“一拥而上,一拥而散”的戏码?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放在园区身上同样适用。
建设园区的初衷无非就是希望能够助力产业、拉动经济,可现实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园区最后都变成了地方政府GDP竞争的工具。
就这样,一场以土地财政为燃料,政绩考核为引擎的园区建设潮,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
据数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我国的园区面积正在以每年1.4亿平方米的速度持续扩张。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园区总面积将突破62亿平方米大关。
供应量是上来了,但现在的经济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市场在持续收缩,企业数量在急速下滑,园区去化也就变得越来越难了。
如果是以前,去化是好做的。当时,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企业又多,只要园区位置不错,租金价格合理,吸引企业入驻并不是件难事。
可现在不一样了,市场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园区激进建设的苦果逐渐浮出水面。
现在,我们听到关于园区的消息,不再是某某园区落地带来多少亿税收,或者带动多少万人就业,更多是某某园区斥巨资过后,不仅没有换来产业入驻,就连原本在园里的企业也出现了大量流失。
据数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的产业园区数量已经超过了2500家,平均空置率高达35%,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十园九空”的现象。
在方升研究的调研中,这个趋势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越来越多园区出现了“有门无企”的情况,“空城”、“鬼城”之类的标签逐渐成为了这些园区的代名词。
大规模的“造园运动”,不仅没有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多少贡献,反而让越来越多园区背离了产业发展的初衷,最后陷入了失控的境地。
当前,低空经济的发展势头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去年3月,“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此以后,低空经济迅速成为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
仅2024年,就有超20个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实施细则,明确将低空经济纳入重点工作范畴。
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总体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元;到2035年,这一数值有望达到3.5万亿元。
毋庸置疑,低空经济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与此同时,低空经济在投融资市场中的热度也在不断攀升。
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新成立的179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中,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顺利获得了至少一轮的融资。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下,越来越多城市、企业也开始加入到了低空经济的角逐当中。
在城市层面,深圳凭借其超过1700家的低空经济企业数量,稳居全国之首。2023年的低空经济产值更是突破了900亿元大关。
广州则以全国第二的低空经济企业数量紧随其后,重点布局了飞行汽车、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等领域;珠海也凭借着“航展第一城”的优势,实现了低空经济产值27.6%的高速增长......
在企业层面,四川自贡某公司计划投资超300亿建设无人机生产基地;广东茂名某公司计划投资近20亿元,打造低空产业示范园......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的是,这股热潮不仅席卷了一线城市,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五线城市,也都对低空经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从中分得一杯羹。
可是,这种盲目跟风,一窝蜂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建设低空经济园的做法,真的能让城市和企业逆天改命?其实并不见得。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逻辑从来不是建建园区就算完事了,一个产业想要在当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除了需要园区作为物理的承载空间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当地是否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资源禀赋。
大家想要争优秀赶先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比如前面提到的深圳、广州等城市,凭借雄厚自身的实力,现在已经在低空经济领域崭露头角了。
可是,越来越多产业基础、经济实力都相对薄弱的三四线城市也开始铆足了劲发展低空经济,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低空经济虽然炙手可热,但其仍然还处于绝对的早期阶段,技术层面有待突破,相关的龙头企业数量也有限。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城市压根不具备招引低空经济的能力。
继续忽视自身的产业实际,盲目推进低空经济园区的建设,园区建得再豪华,口号喊得再响亮,也是没办法吸引企业入驻的。
就算勉强引入了一些企业,这些企业也难以在当地扎下根来,倒闭或者跑路才是它们的最终归宿。
现在,这种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和GDP增长而盲目建设园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但是,如果过分热衷于引进“高端”产业,对当地产业的实际承载能力视而不见的话,不仅会让园区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整个园区的后续发展也会因此陷入困境。
其实,不管是建园区,还是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最关键的是要因地制宜,这才是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
现在,低空经济确实很火,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根本就不具备发展它的条件,一是没这个经济实力,二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产业基础,以及匮乏的应用场景。
如果一个地方城市能级一般,资源禀赋又不突出,还没有相应的企业储备的话,就算园区建出花来,也还是没有企业愿意买单。
强行建设与当地产业基础不匹配的园区,本质上是与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逻辑相悖的。
另外,在低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专业的人才储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低空经济的相关专业人才是极度稀缺的,特别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是园区已经建好了,但由于当地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在招商越来越难的大环境下,想要吸引企业入驻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以前靠着税返政策,以及各种投资激励,想要吸引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不是件难事。
可是,随着税返政策的取消,以及各类投资决策的日益谨慎,没点真实力,肯定是没办法说服企业入驻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在低空经济领域小有成就的地方,比如广州、深圳等,实际上,它们很早之前就已在低空经济这个赛道提前布局了的。
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仅仅是因为看到现在低空经济的热度就想入这个局,跟这个风,捞这个钱,最后再走上人生巅峰,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更多的可能是,园区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之后,不仅园区没人要,低空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也将是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