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率|低价也救不了出租率,谁逼死了园区?


2025.11.19 16:24:22 阅读:52 报告下载

现在的园区,一边叫嚷着出租率再创新低,一边又热火朝天的撸起了袖子,发誓要建“宇宙最强”园区。 


其实,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园区早就已经饱和了。 


但是,园区建设的步伐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还在一年又一年的海量供应着。这样的结果就是,园区的空置率越来越高,“僵尸园区”也越来越多了。


那么,这场“疯狂造园”的烂摊子,应该算到谁的头上?最后又由谁来买单?值得我们深思。


1.png


现在,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整个园区的出租率都是相当惨淡,空置率30%以上的园区比比皆是。另外,空置率40%、60%,甚至80%的园区也不在少数。


如果一定要为现在的高空置率找个原因,首当其冲的,肯定还是因为现在的园区实在太多了。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建设新兴产业园的热潮。


就这样,大量以商务办公、科研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园区,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为建而建”的乱象。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量园区的出现,不仅没有带来想象中的产业、经济双腾飞,反而带来了让人头疼的高空置率问题。 


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我国产业园区就在以每年1.4亿平方米的速度迅速扩张。按照这个趋势,到今年年底,园区的总供应量将会达到62亿平方米。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园区的总空置率可能会突破30%,这也就意味着,大概会有20亿平方米的园区处于空置状态。


那么高的空置率,对园区来说,绝对是噩梦般的存在。


在市场收缩、经济下行的当下,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他们对投资选址、租赁的需求都在减弱的。


一边是园区数量的哐哐增长,一边是企业需求的持续锐减,压根就没有那么多企业来填满这些载体。因此,供需之间出现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


实际上,除了数量上的供过于求之外,园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样是影响空置率的关键因素。


现在,不管是从产业定位上,还是软硬件的配套上,园区的同质化现象都是非常严重的。   


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凭借着丰富的产业资源、人才技术支持,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就算市场情况再不济,也还是能够吸引一些企业。


但是,那些产业基础、经济基础都相对薄弱的三四线城市,他们的情况就惨淡得多。


早些年,为了跟风追求新兴产业,他们不仅在当地建了大量园区,还跟着清退了一大批传统产业。


这就直接导致了,新兴企业很难招进来,原本扎根在当地的传统企业又被清退。因此,当地园区空置率越来越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2.png


鉴于空置率越来越高的现状,如今,那种妄图通过疯狂建载体就能实现逆天改命的想法,正逐步淡出大家的视野。


早期,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园区,主要还得归功于当时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


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大家都铆足了劲,开始在全国各地建起了园区来,至于园区最后建成之后,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租出去,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毕竟,当时的企业数量足够多,对选址的需求也足够强,一旦园区建成,去化也是相对容易的。


那时候,园区都是朝南坐,根本不用像现在这样卖力吆喝,哪怕坐着家门口,也还是会有企业主动找上门来。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少了,招商也越来越难了。


在僧多肉少的情况下,各个园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出政策,又是降租金,还有送各种优惠补贴的,为的就是能够提高园区的入驻率。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租金上做让步,以足够低的价格,足够长的免租期,甚至还有的园区,直接推出了零租金。


的确,降租金确实能在短期内吸引一批企业入驻,但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园区自身的利益,对整个园区来说,也将是致命的打击。


因为,总会有更低价,这家园区不行还有下家,下家园区不行下下家。企业在有足够可选空间的情况下,自然想以最低价获得最高性价比。


这时候,当低价租金席卷而来,园区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现在的局面也挺尴尬,就算租金降下来了,园区也不过是赔本赚吆喝,依旧很难有企业入驻;可是,如果不降租金,不仅招不到企业,还有企业流失的风险。


长此以往,这就是个难有回头路的恶性循环。


降租金是死路一条,不降租金还是死路一条,并且,这个局面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被打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与其他城市、园区竞争的过程中,园区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企业不愿意买单,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3.png


当下,全国大大小小的园区数以万计。


前面我们提到,影响园区出租率的重点在于,一是园区建得太多,二是企业太少,事实也的确如此。


但最核心的,主要还是因为园区与企业之间的需求难以匹配。


当然了,哪里都会有“优等生”,市场中,肯定还是有高入驻率园区存在的,三四城市也不例外。


比如我们熟知的万洋,哪怕是在一座小城市,他们也依旧能够将园区填满。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和企业需求的高度契合。


三四线城市里,往往存在着大量小微型企业,这些企业对成本是非常敏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价格亲民、成本可控的载体空间,这就是吸引企业的关键。


当然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园区的需求早已经不是简单提供一个物理空间,或者提供了政策申报之类的基础服务就可以了的。


现在,企业更加关心的,是园区能不能帮助自己成长,能不能帮助自己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比如提供开拓市场、协助融资这类的服务。


因此,一个园区是不是拥有更完善的产业生态,以及更专业的产业服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但是,这些都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这样一来,成本上升就不可避免。


可现在的情况是,租金上不去,甚至还在打骨折。失去了租金加持的园区,自然就很难有多余的钱来做所谓的服务升级。


这样一来,企业的需求就没办法满足,但企业入驻园区的前提,恰恰是需要更优质的服务。


一旦服务质量的下滑,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就会进一步减弱,空置率就会越来越高,这又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死循环


所以,为了扭转当前的局面,不少城市提出了城市更新的策略,想要吸引企业的入驻,以及推动产业的发展。


这究竟是不是饮鸩止渴?还有待商榷。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单纯的翻新载体并不能直接改善园区的入驻率。


核心在于,需要从产业定位和企业的需求出发,这才是关键所在。只有园区与企业的需求匹配上了,去化才会更简单一些。


前几年,一线城市的文创风靡一时,因此催生了大量文创园区;而现在,科创产业热火朝天,围绕科创打造主题园区就成了现在的趋势。


对于三四线城市,载体的改造同样需要结合产业的需求,比如围绕当地的纺织、服装等产业打造相关载体。


其实,城市更新并不能成为解决出租率的最终方案,精准把握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对载体的特色需求,才是化解园区空置率困境的核心所在。


一味的拍脑瓜,想当然的决定要干什么样的产业,要建什么样的园区,最后就算真的建出来了,也很难有企业愿意买单。


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有独属于当地的资源禀赋,想要发展想要吸引企业,就需要先从自身出发,找准定位,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当前,园区普遍面临高空置率的挑战,在即将于7月举办的2025第十一届方升产业园区大会上,我们将汇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的产业园区领军力量—既有深耕区域经济的国有平台公司,也有以联东、中南等为代表的民营创新先锋。


他们将化身产业智慧分享官,聚焦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前沿趋势;结合实际案例,构建“招商运营一体化”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并从理论到实践,全面阐述“全周期运营体系”的搭建路径。


在此,方升诚邀业界同仁共赴这场行业盛会,与实战派专家们一起,共同探索出一条可参考可复制的产业破局新路径。


2025.11.27,2025成渝经济圈产业园区发展峰会将在成都举办,以“精准招商、快速去化”为切口,通过系统化分享与深度交流,帮助成渝地区各类产业园区建立“可落地、可复制、可扩张”的招商打法和产业运营模型,最终把园区运营商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动机”。有意者,可+安迪:+86 165 6402 8222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会

成都海报安迪(1).png

#产业园区#空置率#成都#招商引资#同质化